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  < 2013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留言簿

公告

最新日志

最新评论

搜索

登陆

友情连接

统计

2013-6-23 12:44:00
作文教学——我们到底可以走多远?
关于作文教学的一个设想
    本学期几次作文训练都是写文学评论:提供一个短篇小说,要求学生读完以后写一则评论,可以评论作品的写作手法、艺术特色,也可以鉴赏人物,分析思想内容,品味主题等等,当然这些都是互相关联的,写作时侧重某一方面即可。我们知道,文学批评当然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则是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基本上还是从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赏析的角度切入,也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训练了几次以后,发现了很多问题,也更坚信了我原先的一些想法,提出来供大家批评。

 

一、为什么一定要写作文呢?

 

中学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让人深感头疼的问题。从平时的作文训练到高考作文,从命题到阅卷,问题太多太多,可以说混乱到了极点。十多年来作文教学和考试(主要是命题和阅卷)进行了各种尝试,无不以失败告终,而且越来越糟糕。多年前我力主取消作文,当然没有人听;现在我还是这个看法——作文训练和考试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这个情况实际上大家都清楚,只是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只能继续下去。然而,坏事情就应该立即停止!在语文学习上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为什么一定要写作文呢?有人说,语文不就是读和写吗?是的,语文当然离不开读和写,但为什么要写作文呢?可以写的东西很多啊。事实上,考语文的时候大家不都是在写吗?试卷中“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这些主观题不都是要写的吗?有人说,但那不是作文啊。是的,我的意思正是:为什么要写作文呢?谁说一定要写作文的呢?真是奇了怪了,作文是个什么东西?

为什么要让学生写作文呢?我们做事情总要有一个意图、想法、理由和目的什么的吧,那么,写作文的目的是什么呢?教学生撒谎吗?教学生扯淡吗?教学生胡言乱语、胡编乱造、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吗?从平时大量的作文训练到声势浩大的高考作文,就是一场制造垃圾的混战,——我们还嫌这个世界上垃圾太少吗?在这个问题上,我的态度和信念非常坚定,我可以单枪匹马迎战任何人:你们有没有勇气把高考优秀作文拿来,任何一篇,我可以立马指出它是实足的垃圾的十条理由。

如果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现在的中小学作文教学、作文训练、作文考试和阅卷,荒谬绝伦,祸害无穷,应该立即无条件停止。一个老教师讲:不要总想我们能做对什么,而要时刻想着我们不要做错什么。这个话说得在理。我们做的事情如果是不对的,那么越做越糟糕,越努力越有害;不做,倒至少不会做错什么。做事情要谨慎,没有想好之前,最好不要急于动手。中小学作文教学正是这样。

如果我们一定要做什么的话,我觉得不妨写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或文学评论什么的。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写下你的看法和理解,先不看他写得怎么样,至少他读了,而读比写更重要。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写作,但阅读肯定是一个更基本的要求,而一个人也好,一个民族也好,有没有阅读的习惯和爱好,一定是构成其文化素养的重要方面。

 

二、为什么要写文学评论,首先是短篇小说评论?

 

因为现在的学生读不懂小说。越是好的小说,越读不懂;越读不懂,就越不想读,越不爱读。反之,越是差的东西越容易看懂,也越愿意看,越爱看。作品的好坏基本上可以根据人们阅读理解的程度来判断。我不敢说,学生读不懂的作品一定是好的;但下面的说法基本上不需要冒什么风险——如今,人们越是能读懂的东西越不是什么好东西。电视连续剧是连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婆都看得津津有味的;有一个著名的少年从2岁起就看《新闻联播》,7岁开始读《人民日报》: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了。这样下去,青少年一代的阅读层次、品位,欣赏习惯、审美趣味,直至精神质素、做人的档次等等,势必会越来越低。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我们只要看看领导的“重要讲话”——充斥着陈词滥调,没有一句话、一个字不是空洞乏味鄙陋可憎的——就可以知道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已经没落到何种程度!

第二个原因是现在的作文命题糟糕、荒唐、无聊到极点。随便举个例子。请看下面的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阅读不仅仅来自书本。登山,我们可以阅读到厚重深沉;看海,可以阅读到浩瀚博大;观林,可以阅读到物竞天择;访古,可以阅读到沧桑变革;注目于人间社会,可以阅读到冷暖炎凉……请以“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这是我手边某著名中学高二期中考试的作文题,出题人可能为能出这样一个出色的作文题而得意洋洋,但我要说这个题目纯粹是狗屁。这段话什么都说到了,但其实什么也没有说。这个作文写什么?写什么都可以,什么都可以写,胡言乱语即可,瞎说八道就行,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漂亮话,真事隐去假语村言……这个题目很有代表性,代表了最低劣恶俗的命题方向,代表了命题者的智穷力竭,代表了作文教学的彻底沦落、无可救药。再说一句,这类作文题很多,平时训练和高考作文题大多是这种扯淡的东西。

第三个原因是以前曾看过法国的高考作文题,比如:解释亚里斯多德在《尼格马科论伦理》中有关“责任”的论述;解释休谟在《道德原则研究》中有关“正义”的论述,解释尼采在《人性,太人性》中有关“德行”的论述,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评述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中一段文字等等,大多是对一些社会科学论著的评论。我当时看了极为震惊和羞愧,至今耿耿于怀:100年之内我们当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但这种命题形式给了我很大启发。其实,这就是写读书笔记,根本不是我们之所谓“作文”。它考查的主要是阅读、理解、思辨的能力,而不是“做文章”的能力,相当于一个问答题,平时读过想过就能回答,反之则束手无策。但我们的题目完全相反,比如上面那个关于“阅读”的作文题,一本书一篇文章甚至一个字都没读过的人,照样夸夸其谈洋洋洒洒30分钟时间一篇800多字的应试雄文横空出世,拿个满分都不在话下。我想,法国中学生能写哲学评论,我们总可以写写文学评论吧。

 

三、文学评论能否成为今后作文教学和考试的抓手?

 

文学评论起点可以很低,绝大多数人可以轻松入手,只要基本读懂,谈谈观感即可。文学评论的终点很高,深入剖析文本的内涵几乎是没有尽头的。文学评论还有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阅读经验、背景的学生,都有表达的自由和发挥的空间。

对一个文学文本的思考、理解、阐释,可以很容易看出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单是就“理解能力”而言,又可以分出肤浅、庸常、独到、深刻、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等等,这样的作文在阅卷时很容易拉开差距。同时,以文本为依托,又可以避免考生漫无边际地东拉西扯。阅卷评分时更有依据,容易做到客观、公平和公正。

文学是人学,文学阅读是人文阅读的一部分,人文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均是意义重大。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而文学评论写作恰好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

 

四、我的设想

 

文学评论的写作可以取代现行试卷中的“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和“作文”三大块。顺便说一句,关于“诗歌鉴赏”和“文学类文本阅读”,从命题到阅卷,其荒谬和无耻,比“作文”有过之而无不及。我设想的语文试卷,如果按照满分160计,那么,古文阅读60分,文学评论写作100分。古文主要是句读、翻译和赏析,文学评论要求不少于1500字。

 

五、一个例子

 

阅读沈从文的小说《生》,写一则评论。(小说附后)

故事梗概:小说描写一个在北京城卖艺的老人,用两个被他称之为“王九”“赵四”的傀儡表演打架,每次表演都以王九获胜告终。但那些看客们并不知道,老人的儿子就叫“王九”,十年前在一次与赵四的斗殴中丧生。(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小说以“生”为题,有哪些含义?

“生”有“活着、生存、生活、生命”等意义。“生”在小说中有如下内涵——

生的艰难(不易);

生之苦痛;

生的无奈;

生的无常;

生之悲悯;

生之执着;

生之坚韧

生之顽强;

生的寂寞(孤独);

生之隔膜

爱的主题:爱子之情,丧子之痛。

……

可以与契诃夫小说《苦恼》中的姚纳、屠格涅夫小说《白菜汤》中的老妇人、鲁迅《祝福》中的祥林嫂等进行比较,他们都死了儿子,孤苦无助,但他们的表现各不相同。

这篇小说不难入手,从最浅易到最深厚,可以很明显看出学生的理解和阐释能力,层次丰富而又明显,评分时有较为充足的依据。

存在问题:

《生》写了一个街头表演傀儡戏的卖艺老人和一群观众(看客),卖艺老人要维持生计,要多挣点钱,“就有窝窝头啃了”,自然会卖力表演,尽力讨好观众包括收地摊捐的巡警,看客中大多是一些闲人或过路人,出于新鲜、好奇、无聊等原因驻足观看,“应出钱时,有钱的也照例不吝惜钱”。所以说,批评老人出卖尊严或看客冷漠或世态炎凉什么的,都是没有道理的,这至少不是作者的意图,也不是作品要表现的主旨。

以下是摘录的学生作文中的一些句子——

 

□老人麻木、疲乏,机械地重复,浑浑噩噩,阿Q的精神自慰、空虚。

□看客也是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无聊,打发时间,思想蒙昧,毫无生活目标灵魂缺失。

□更是一种深深的控诉,控诉围观群众的冷漠、控诉这个社会的冰冷、控诉这个时代的麻木不仁,这个社会麻木不仁,这个社会冷漠无情,老人失去了儿子,却没有人同情,没有人帮助,有的只是一群看热闹的观众和收地摊捐的巡警。

□老人却用这个办法来延续儿子的“生”,为何不去报仇?为何不去官府讨个公道?因为老人生活在一个没有感情没有生命的傀儡社会

□二者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们儿子的死不会引起任何波澜,但对他们来说,却好比天塌下来,足可见当时社会的毫无公正,黑暗、冷漠。

□这世间的各色人物都只是想着自己的心事,有私心也无妨,只是这等淡然、冷漠令人感到渗入肌骨的冰冷,这样的悲哀近乎令人绝望的社会生活让人无比痛心。

□要说是谁操纵了这群傀儡,应该就是国民政府统治下那个黑暗的社会吧,人与人之间没有关怀,趣味低俗、下流,那是一个没有人性和尊严的悲哀的社会。

□谋生不易,生存的本能让他们一次次放下尊严,使自己在社会下层多残喘几年。

□这不能被称作活了,除了还拥有生理活动特征之外,老头子躯壳里已是空无一物了。

□文章最精彩的部分是对观众的描写,大学生,看客。巡警压迫老人,青年军官并非出于怜悯,从他“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头走开”看出,他不过是出于身份的尊贵流露出的一种轻蔑罢了。

□在文章所描绘的社会中,人是不平等的,大多数人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十分艰辛、困难,而处于上层社会的人则通过剥削底层社会的人谋取了大量钱财。老头子的遭遇,儿子被打死却没有获得什么赔偿。

社会上一群闲人无所事事,他们不劳动却有饭吃,还能随手撒几个铜子,可见社会之不公平。社会的上流人物巡警和青年军官,前者通过发捐条来谋取钱财,他们只需要四处走走,还能看看老头子玩傀儡,青年军官则有着大笔财富,“掷了一把铜子”,这么多的钱财从何而来?这足见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剥削之严重。

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广大群众生活艰辛,劳动艰苦,却连生存都难以维持,如今许多年轻人的工资仅够交房租,许多人终日忙碌却难以持家;而有些人却拿着千万资产大笔挥霍,这于现今不亦足以借鉴吗?

……

以上理解明显存在不足;再看下面的摘录的语句,理解得较为准确——

 

■老头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儿子的怀念,何必把这种事大肆宣扬,博取同情与怜悯呢?不说,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儿子。

■文章以“生”作题目,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便是生的艰辛。……而生里最大的艰辛就是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引别人发笑,别人只是自己生命的看客,唯有自己一人才是生命的主角。……第二便是生的执著。……文中没有一个坏人,却让人看的满眼皆是辛酸与窘迫。这就是无形的生的力量,来自社会,让人无处逃遁。

■《生》中看到的是芸芸众生为了“生”的面孔。有辛苦维生痛失儿子的老人,有憔悴的大学生,有为了看笑话、看悲剧而满足自己内心幸福感的匆匆看客,有要收地摊捐和检查地摊捐的巡警。他们求生手段各不相同,求生的目的也不一样,可反映出的都是一种老去民族特色的破损与不健全。一切为了生,充满了辛酸滋味,是冷漠的、衰败的社会特有的一种滋味。

■……想起了契诃夫笔下对着马述说心中苦楚的车夫,同样是一个人情冷漠的世界,也唯有它们可以排解主人公心中的苦楚。老头子的生事坚韧的。……但他的生也是脆弱的……他们的生脆弱而又坚韧却比那些什么都没有的冷漠的生更显得高贵。他们像傀儡一般被围观的人世所摆布,但实际上真正被摆布的并非是他们,而是人世,带着这股执念的他们的生亦变得高贵起来。高贵与卑微,坚韧与脆弱,这就是老头子的生,也是千千万万个与他一般的那些小人物的生。

■……他把秘密藏在戏里,用欢乐遮掩伤痛,十年如一日地用戏扮演着人生,在戏里找回生命中失去的那些珍贵,一遍又一遍,用戏赚钱维持生活,又在戏里维持着自己的精神生命。人就是命运的傀儡,沈从文在《生》中透露着对生的无奈与感叹。

■……生,有生的无奈;生,有生的寂寞,老人不想说,也不想让人知道……生,却又有生的执著,他活着,他就要去面对这一切的一切。

■老头子的心中存放着足以悲恸的秘密,然而他并不说,而是以傀儡相扑的形式来纪念。用滑稽的表演与亲昵柔和的言语来博取看客大笑。然而这一群看客中,又有谁能理解老头子的悲哀呢?每个人的“生”其实都只属于自己而已,看客们的笑与哭、爱与恨,都无法真正走进老头子的“生”。老头子无疑也明白这一点,因此他从未想过诉求。

 

以上摘录未作任何改动,有一些表达上的欠缺,但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对一个作品的理解明显有不同的层次。总体上讲,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赏析和品评水平亟待提高。这正是我力主文学评论写作的理由。

 

六、最大困难

这样做的最大困难来自教师,其实大多数语文教师是不读书的,其他教师更不用说。自己不读书,甚至有些作品也读不懂,怎么可能去指导学生读书呢?

posted @ 2013-6-23 12:44:00 岸柳如烟 阅读全文 | 回复(0) | 引用通告 | 编辑
  • 标签:关于作文教学的设想 
  • 发表评论: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