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柳如烟的blog

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
<<  < 2013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留言簿

公告

最新日志

最新评论

搜索

登陆

友情连接

统计

2013-6-26 21:44:00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晨读。

         孩子们在底下背书,我在读一本书。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本书,大二的时候读过一次,不是很懂,印象却尤为深刻。下雪的那天逛书店看到,连同另外的两本,毫不迟疑地把它买了下来。外国人的东西似乎不被许多人所喜爱,即便是办公室同一组的人,看过很多外国文学作品的也寥寥无几。但是,我喜欢。外国的小说,相较之中国文学作品的精髓(我固执地认为是中国古典诗歌),少了那份朦胧含蓄的美感,但是外国人的作品,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真实、细腻、深刻,造诣是极深的,足以让国人汗颜。字里行间迸发出的激情,似乎可以将心焚烧化为灰烬。而外国的哲理小说的说理方式则更显其思维方式的缜密与独特。相形之下,少了中国部分文人不痛不痒的无病呻吟。我一直认为,中国人的感情是绵密的,缠裹式的,因为千年历史的缘故,中国人恋家,因而中国古代盛产游子思妇、女子闺怨,以及表达落叶归根等种种思绪或情感的诗词。这种绵密与缠裹式的情感,表现在女子身上尤为如此。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那份细腻与柔密便从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体现。我喜欢这份含而不露的美感,就像中国的《诗经》、婉约诗词,清丽柔婉,含蓄蕴藉,无穷的意味通过极凝练简约的语言传达而出,留给读者的是无穷尽的想象空间。同时我也喜欢外国作品中塑造的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圆形人物形象。比如: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坚强、独立而自尊自爱的简.爱,喜欢她这样倔强而自尊的告白“你难道认为,我会留下来甘心做一个对你来说无关紧要的人吗?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吗——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把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生命之水从我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社会地位底下、默默无闻、又不漂亮、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就没有爱了?——你错了!我的心灵跟你的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的一样宽广!要是上帝赐予我美貌与财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如同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不是凭借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是如此!”“可是上帝没有赐予我美貌与财富。你想要结婚——或者说不想,跟贫穷、丑陋的人结婚——跟一个你并不欣赏的人——我才不相信你真的会爱她,因为我看到过,也听到过你讥笑她。对这样的结合我表示坚决反对,所以我比你强——让我走。”“我不是鸟,也没有自投罗网。我是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自由人,现在我要运用自己的意志,离开你!”再比如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塑造的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爱慕虚荣又自私自利,既专横又坚强果敢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外国人在塑造一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往往更能够真实客观地刻画出人性的多维面,人物的性格是随着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成熟与完善的,在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往往可以以天使和魔鬼的双重身份出现。不像中国的小说或者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包括影视文艺等),人物是扁平而单一的,好的形象和恶的形象相距甚远。好的形象给人感觉超乎寻常的完美,恶的形象往往坏事做尽,另人发指,深恶痛绝,即使难免有坏人改邪归正的那一天,情节设置表现得也很突兀。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作为人物成长的依托。在主题表达方面也比较浅显。。。。。。

         总之,这些就是我极力推崇外国文学作品的一点点浅见。期待我们国家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能有一定程度的革新,可以一扫文学界长久以来不作为的局面!

?
posted @ 2013-6-26 21:44:00 岸柳如烟 阅读全文(51) | 回复(0) |反映问题 | 引用通告(0) | 编辑
发表评论: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插入引用 插入表情
天涯博客欢迎您!